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懷澄1922年日記

陳懷澄(1877—1940年)字槐庭,又字心水,號沁園,彰化鹿港人,郊商慶昌行後代,1902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日治時期曾任鹿港支廳鹿港區長(1919.9-1920.10)及鹿港街長(1920.10-1932.9.30)1920年擔任鹿港首任街長,且連任3屆,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先後主持鹿港政事13年。1932年底卸任街長公職之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一九二一),還編著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陳懷澄先生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間缺1917、1923、1929三冊,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兩本,1932日記則僅記載到七月八日為止,臺史博購藏又缺1926年份一冊(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有該冊掃描檔),因此本批共計15本。日記內容,呈現擔任鹿港街長所從事公共事務,另有其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 本冊為1922年(大正11年)的陳懷澄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業已整理出版,書名為《陳懷澄先生日記(六) (一九二二年)》(2020年出版)。使用印有日期、節日等資訊的現成日記本,形式為右翻直式、一頁兩日。記載內容包含日常生活記事、擔任鹿港街長及臺中州協議會員處理公務情形、閱讀及創作紀錄、出遊訪友及參加櫟社活動等。日記記有來往地方官員、仕紳、櫟社成員及各地文人,如丁寶濂、林幼春、林階堂、林熊光、莊嵩、陳瑚、陳聯玉、陳豁軒、傅錫祺、黃卧松、蔡子昭、鄭汝南等人。

基本資訊

  • 日期
    準確日期: 1922/01/01~1922/12/30, 年代描述: 大正11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鹿港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