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水底寮埔地定界圖軸

本件含有上、下兩幅紙本墨線手繪地圖,原本應各自為單件,之後被共同裝幀在同一幅掛軸裡。兩圖內容大致相同,惟諸多細節有差異,其皆在描繪「東勢角匠寮」(今臺中市東勢區東勢)至「茅埔角」(今臺中市新社區協成里茅埔角)一帶地形、水文、聚落,以及土地使用類別及界線等資訊。 本件未載年代資訊,僅於兩圖皆見以朱筆題寫「水底藔埔業,經奉憲勘定屯額五百九十七甲零分,給阿里史屯、北投屯、柴裡屯、東螺屯共四屯。現在繪圖分定界址,各自墾耕,稟明理番憲、縣主各在案,各屯執圖壹紙為照」等註記,由此可知,兩圖主要是在繪載1790年起開始實施的「番屯」系統下,北路屯所轄柴裡、東螺、北投、阿里史等4屯,於水底寮的養贍埔地座落位置及界線。按圖中「頭崁」北部的北投屯埔地有記載「北投屯埔五十二甲廖香承墾」,據1830北投屯屯弁魏紀雄等招墾契字描述:「嘉慶二十二年間,公同眾屯丁議定,將該荒埔(按:水底寮養贍埔地)撥出五十二甲,招得漢佃廖東海等自備工本前來承墾。」推測廖香可能是廖東海別名、或者廖氏墾佃集團成員之一,因此本圖繪製時間應不早於嘉慶22年(1817);但到底在何年、為何繪製,仍待進一步考證。惟本件出自烏牛欄社人潘踏比厘(1827-1917)後人捐贈,推測應曾是潘踏比厘擔任屯弁期間,為了掌握與管理水底寮埔地租墾事宜而持有此圖。 本件曾受人類學者衛惠林採集攝影,黑白圖版刊錄於1981年《埔里巴宰七社志》附錄〈岸裡文書及有關原始文獻選〉第158頁,上、下兩幅皆有、惟圖版順序相反,亦未載圖件來源。柯志明於2001年《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一書中,依據衛惠林前書圖版,重新打字描繪下幅,刊錄於該書第267頁,編號圖9.4,題名「東勢角、水底寮土地類別區分圖」;2021年《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中冊》第664頁亦見刊登(圖17-2),並以現代地圖重繪(頁665,圖17-3)。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817~189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