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林田等3人昭和16年土地賃貸借契約書

本物件為一份「土地賃貸契約書」,為林田等3人向林土賃貸桃園郡蘆竹庄坑子外字草仔崎19-1番地、190-1番地、184番地、188番地、189番地等5筆土地,皆為田地。時間為昭和17年(1942)4月26日,立會人為蘆竹庄業佃會長池田要女。內容說明,賃貸借存續時間為昭和16年(1941)12月20日至昭和21年(1946)12月20日,每年籾在來種200斤,每年7月底及年底繳納;林土為林氏宗親。 「蘆竹庄業佃會」是因應臺灣總督府於大正11年(1922)在臺灣各地成立「業佃會」,從事租佃改善工作的政策而成立的臨時性組織。明治31年(1898)9月臺灣總督府進行土地調查事業,規定未申報者收歸國有,原所有人變成公有地承租人。明治38年(1905)發布《臺灣土地登記規則》,規定土地業主權、贌耕權之得喪、變更均需依規定登記才生效力。大正12年(1923)起日本《民商法》施行於台灣,贌耕權依其內涵改換成土地權、永佃權、租凴之名稱辦理登記,租佃耕地只要有書面契約即獲法律保障。但台灣地狹人稠,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裡,地主慣以「口頭約定」方式立約,租期短,押金高,租金超重等條款,形成不合理租佃關係。於是,臺灣總督府於大正11年(1922)在臺灣各地成立「業佃會」、「地主、佃農協調會」等組織,從事租佃改善工作,但績效不佳。直到戰後,國民政府推動土地改革運動,訂立「三七五減租條例」,才一舉改善多年來不合理租佃慣習,接著再進行「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政策,開啟新的租佃制度。 池田要女,長野人。大正8年(1919)擔任宜蘭廳宜蘭公學校教諭心得,大正12年(1923)至昭和11年(1936)歷任新竹州湖口公學校、新竹州紅毛公學校、新竹州六家公學校、新竹州照門公學校訓導。直至昭和15年(1940)升任桃園郡役所蘆竹庄庄長,至昭和17年(1942)離職。 林田,生於光緒4年(1878),卒於民國38年(1949),享壽71歲,林成光派下八世孫,林福對長子。娶妻林魏氏哖娘(1882-1964),生有林春瓜(1893-?)、林坤輝(1892-1930)與林坤木(1902-?)三子;但只有林坤木長大成人並繁衍子嗣。林田為林福對之長子,出生於草仔崎338番地(今慎德居所在地),一生隨父親務農,自小習得父親林福對製作豆干之技術,並到處販賣;隨著豆干生意越做越大,還去聘請居住在山鼻子的一位佃農(陳山九)來進行農耕。後來因為家裡購買的土地越來越多,花很多時間都在處理收租的生意,一年之中就要坐轎子去收租二趟,所以也就沒有在販賣豆乾的生意。日治時期,林田還曾擔任保正一職。

基本資訊

  • 日期
    準確日期: 1942/04/26~1942/04/2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