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咸豐6年1月喬映台立賣約

1.本件藏品為咸豐6年(1856)1月所簽立的「賣約」,即土地買賣所簽立之契約。從內文得知立約人喬映台,因缺乏資金可用,與伯父喬訓、喬璣說,願將其位於北程村西南北十一道田埂、共計十一畝的田地賣給張銘。議定時價為文銀110千文(即110兩),付銀之後則永成銀主之物業,若是有人前來爭執,賣主喬映台與喬訓、喬璣二位伯父,一定會出面承擔,為避免口說無憑而立賣約為證。另外補充本約跟隨田地,還有夏秋二季的民糧4斗4升,以及庄內3升。 2.除了買賣雙方的「賣約」之外,向地方官衙申報時還會以端正、工整的字跡,將賣約的內文重新在「官契紙」上抄錄謄寫一遍,此乃山西省之習慣。然後押署當地行政主管機關的官印,並在「賣約」與「官契紙」貼合處,又以官印做為騎縫章。最後「官契紙」再與「契尾」貼合,並以官印騎縫印記為證。 3.從「契尾」最末的「計開:業戶張銘買喬映台坐落(空白)地一段」,以及「價銀壹佰壹拾兩、稅銀叁兩叁錢」來看,除了正式將前述「賣約」的買賣雙方、買賣標的和賣價金額110兩之外,另計稅銀3兩3錢,折合稅率正好為3%。 4.位在契約的首行出現「蔴豆柜立」、「北程村」,同時又在「官契紙」和「契尾」中的官印,看見是滿漢文並列的「徐溝縣印」,以及「契尾」的官署印記「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之印」,由此可知這是來自山西省徐溝縣的土地買賣契約。「北程村」方面尚無法查出具體位置;至於「蔴豆柜立」,因是後人所添加而與原契無關。 5.本契約所使用的貨幣為「佛銀」,源自於西班牙發行的錢幣,其後流通於海上貿易發達的臺灣與中國東南沿海。在此的契面銀金額,是直接使用面值上的幣額,而非換算過銀兩。 6.位在契末的署名處,做為仲介兼見證的「中見人」,是劉富和喬鶴仙二位。 7.全契原文:       蔴豆柜立(後人添加、與原契無關)、北程村 立賣約人喬映台。自因使用不足。今同二位伯父訓、璣。将自己村西 白地壹段。係南北畛樓行壱拾廻。計地壹拾畝。東至張處。 西至李處。南至渠心。北至道。四至開明。地内樹木相連。情愿 出賣與張銘。永逺耕種承業。同中言明。賣價錢壱佰壹拾千 文整。其錢当交不欠。此地□(自)□(賣)□(以)后。倘有人等争碍。賣主 與訓、璣壹靣承当。恐口無憑。立賣约為証。○   随到地内夏秋民粮四斗四升。內庄叁升。 咸豐六年正月廿日   立 ○        中見人 刘 富 ○            喬鶴仙 ○ 官契紙(額) 立賣约人喬映台。自因使用不足。今同二位伯父訓、璣。将自已村西白地壹段。係南北畛 樓行壹拾廻。計地壹拾畝。東至張處。西至李處。南至渠心。北至道。四至開明。地内樹木 相連。情愿出賣與張銘。永逺耕種承業。同中言明賣價錢壹百壹拾千文整。其 錢當交不欠。此地自賣以后。倘有人等争碍。賣主與訓、璣壹面承當。恐口無憑。立 賣约為証。  隨到地内夏秋民粮肆斗肆升。内庄叁升。 (手印)             中見人 劉 富                 喬鶴仙 咸豐六年正月 日 官印:徐溝    縣印 蔴豆柜立(後人添加、與原契無關)。北程村。 第 伍百弍 號 契尾(額) 官印:徐溝    縣印  「徐字壹佰伍拾壹號」   計開:業戶「張銘」買「喬映台」坐落「  」「地一段」價銀「壹佰壹拾兩」稅銀「叁兩叁錢」。   布字「壹百伍拾壹」號右給業戶「張銘」准此。 咸豐 年 月 日 官印:徐溝    縣印 官印:山西等處承宣    布政使司之印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856~1856, 年代描述: 咸豐6年(1856)1月簽立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內容指涉地點: POINT (37.563809 112.506348)
  • 地名
    製造地: 山西省徐溝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