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酒標冊」內有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酒標共86張。此冊為收藏家將收藏所得的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為數眾多的酒標,自行黏貼於早年的布質相簿內成冊。日明治31年(1898)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在臺灣推行專賣制度,初期有鴉片、食鹽與樟腦專賣,至大正11年(1922)擴大專賣項目,增加酒類與菸類專賣。日治時期的酒類銷售,以米酒、糖蜜酒、紅酒、清酒為主,後期又陸續增加葡萄酒、威士忌等酒種,此外當時產自臺灣的高砂啤酒,也相當著名。此冊內收藏的酒標從專賣最早的一張「瑞光」清酒酒標起始,到1945年日治結束為止,共收藏了86張各式各樣不同的酒標,收藏詳細豐富,可謂詳細記錄了日治時期臺灣酒品的發展史。 內頁第一張酒品商標「瑞光酒」,為1934年總督府專賣局臺中酒廠出產之清酒,「瑞光」即是日本人在臺灣本土生產製造的第一代清酒酒標。日治時期的清酒如瑞光、福祿、萬壽等各類清酒,多是由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中酒工廠生產,光復後這些酒類也告停產。此冊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酒標冊內酒標保存完整,內頁並有收藏家附註的酒標製作日期等重點說明,為日治時期菸酒專賣相關珍稀文件。具備社會文化及文獻特殊性。 臺灣專賣事業起源於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臺灣總督府除維持原有之鴉片專賣,並擴大專賣項目,先後實施食鹽與樟腦專賣,並於明治34年(1901)1月合併原有之臺灣製藥所、臺灣鹽務局及臺灣樟腦局,成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總督府於明治38年(1905)及大正11年(1922)將香菸及酒類納入專賣範圍,昭和6年(1942)年將火柴、度量衡收歸專賣,昭和7年(1943)石油亦規定為專賣品。是以,臺灣光復前之專賣品計有香菸、酒類、鴉片、食鹽、樟腦、火柴、石油及度量衡等8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