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清韓三國明細圖附清韓分捕品之圖

此圖為明治27年(1894))11月10日,仙臺市大町三丁目益辦堂石印印刷,宮城縣民報社佐藤琢治發行,為民報第百號附錄。此圖標題下方特別註明捕獲清朝的廣乙艦與操江艦,並將船上的戰利品詳細復印在圖繪版面四周,圖中央印製日清韓三國明細地圖。可見這張海戰大獲全勝海報,為日本當時備受宣揚自豪的豐功偉業戰績。廣乙號防護巡洋艦,為清朝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全鋼巡洋艦。本艦建成後原配屬廣東水師,甲午戰爭前夕加入北洋艦隊協助對日作戰。1894年7月25日,舊日本海軍在未事先宣戰的情況下攔截了從朝鮮返回中國的濟遠、廣乙兩艦。廣乙號奮力抗擊,終因實力相差懸殊,迅速受重創而撤退,艦上乘員自毀棄艦。廣乙號也因此成為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主要軍艦及全鋼軍艦。 此系列浮世繪畫報製作年代在1893-1895年之間,詮釋當時日本如何記錄19世紀末的這場大戰,及對戰爭的宣傳情況。當時絕大多數的製作者並未親歷現場,所描繪的圖像內容多為虛構,並不一定符合事實,為對一般民眾的宣傳文宣,達到與中國相互間的政治宣傳與心理戰。浮世繪圖在日本早期絕大多數為木版畫(多彩),少數為石版畫(單彩),是日本江戶時代盛行的民間藝術,既是裝飾物,又傳遞故事和信息。此種繪圖的製作由畫師、雕師、拓師按順序分工合作完成。石版印刷,起源自歐洲,日本以鉛板代替石板,製作過程較木板印刷複雜,為後世鉛版印刷的前身,其工法技巧跟浮世繪相同。但石版畫在線條的處理上較為精緻細膩,尤其在人像的臉部,藉由陰暗面詮釋,有如西洋素描畫表現,為當時繼浮世繪後之新流行風。 此圖為石版畫(單彩),保存良好,沒有任何污漬破損,雖為單彩石版畫,但具有獨特珍貴歷史性,更增加此文件收藏價值。此圖繪屬1895年乙未之役相關印刷類圖像文獻,圖像史料具特殊性與珍稀性。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