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同治元年秋重鐫《聖諭廣訓衍》

此書為同治元年(1862)重新印行的書籍,為日南社熟番劉添福之物,可能是在日南社義塾宣講聖諭所用。此書為右開線裝紙質印刷本。清咸豐、同治時期,太平天國戰亂,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清朝政府重新認識到教化民眾、加強思想控制的重要性。同治元年(1862)至同治4年(1865)共3次頒諭要求各省教官讀書立品,實力宣講聖諭。中央將宣講作為推行教化的重要政策,並要求地方嚴格推行,此書應該就是此加強宣講時期所使用的書冊,可見證清治時期臺灣熟番與清朝國家之間互動的文物,文獻史料珍貴稀少。 此書封面泛黃有破損、蟲蛀痕跡,但已重裱修補。此書書名以毛筆隸書寫在封面紅紙上,直行書寫:「聖諭廣訓衍」。書名下方另以小字書寫:「日南社、劉添福」、「後頁有捷報」。封面後頁書「同治元年重鐫」、「板藏福省南後街宮巷口吳玉田刻字鋪」,內頁:「雍正二年二月初二日、日南社,劉添福習」等字樣。 潘英海透過田野調查,發現了日南社番公館的位置,坐落位於今日南國小前方,並推論附近就是日南社址。洪麗完則認為該社社址應位於今臺中縣大甲鎮幸福里一帶。 《聖諭廣訓》是雍正2年(1724)出版的官修典籍,目的在訓諭世人守法和應有的德行、道理。此訓起始於宋代,原是群眾自訂的互動互助鄉約行為規條。明代地方官運用鄉約形式推行教化,清代也承襲了此種方式。清順治時期確立了鄉約制度,規定地方設立講約處所,每月朔、望,齊集百姓宣講《親頒六諭》。康熙9年(1670)進一步擴充為《聖諭十六條》,將教化定為治國重點之一。 雍正時更為重視《聖諭十六條》,對其逐條細加深解,書成萬言《聖諭廣訓》,於雍正2年(1724)頒行天下,以之作為教化民眾的基本教材,並通令地方進行宣講。 咸豐、同治時期,太平天國戰亂,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清政府重新認識到教化民眾、加強思想控制的重要性。同治元年(1862)、治2年(1863)、同治4年(1865)3次頒諭要求各省教官讀書立品,實力宣講聖諭。將宣講作為推行教化的重要政策,並要求地方嚴格推行。 此書應該就是此加強宣講時期所使用的書冊。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描述: 同治元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