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民烽演劇研究會發表會照片

1.本物件為民烽演劇研究會發表會照片,畫面中共有51位大人及孩童,分別呈現坐姿及站姿,其中最前排坐於椅上者右五(位於孩童左方者)為張維賢。地點似為某間禮堂門口。 2.民烽演劇研究會,由新劇運動者張維賢與「臺灣勞働互助社」的無政府主義份子於1930年合組而成,致力於演劇藝術的研究,期望藉由藝術反映人生、改善社會。曾舉辦各種講座,包括臺灣語研究、文學概論、音樂繪畫等,1933年,民烽劇團於臺北永樂座舉行公演,獲得觀眾熱烈反應,本計畫巡演全島,但因經費、人才等現實條件的缺乏,一切只好停擺,張維賢前往中國上海考察,而民烽劇團部分班底組成「鐘鳴演劇研究會」,繼續巡迴各地演出。 3.張維賢(1905-1977),原名張乞食,筆名耐霜,臺北人,被稱為「臺灣新劇第一人」。1924年結合大稻埕「摘星網球會」會員,成立「星光演劇研究會」,頗受好評,1928年改名「星光劇團」。同年赴日,在東京左翼劇場「築地小劇場」研習,1930年學成返臺,與無政府主義者合組「民烽演劇研究會」。招募研究生加以訓練。因感學識不足,再赴東京舞蹈學院學習「達魯庫羅茲」全身韻律運動,1933年在永樂座公演四天。中日戰爭期間轉往中國經商,戰後回臺創辦電影公司拍片但未成功,最後因口腔癌病逝。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30~193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