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民學校三年級上學期公民與道德課程教學掛圖

1.本件為國民學校三年級上學期公民與道德課程教學掛圖,內含16張單面、全彩印刷教學掛圖。掛圖下方印「三年上期」、課程周次和頁數,標示本掛圖為三年級上學期的教材。每張掛圖皆有1至2個教學單元,單元名稱皆設置在插圖內,以白底黑框楷體大字呈現。掛圖各單元圖繪內容主要是表現學生在校園或日常生活中在各個場合應有的行為舉止和禮儀規範,包含讀書遊戲、公共場所、飲食、衣服、居住、行止、宴會、心理衛生、環境衛生等等;部分圖繪單元以描繪歷史故事呈現,如第五週「誠實」單元描繪「如期赴約的范式」之典故來表現,第七週以「愛惜物力的陶侃」來表現「勤儉」美德的重要性。 2.1962年,教育部頒布「國民學校修訂課程標準」,將「公民訓練」的課程科目改稱作「公民與道德」,作為小學品德教育課程的名稱,以教導學童重視「忠敬、孝順、仁愛、健康、勤儉、整潔」等思想觀念。至1968年,教育部改定教育政策,頒布「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將「公民與道德」科目名稱劃入國民中學的教學科目,以教授公民知識為主;原先的國小品德教育課程則改稱「生活與倫理」,內容包括基本道德和生活規範兩部份,而衛生習慣則劃入新增的「健康教育科」。本件掛圖描繪內容涵括日常生活之禮儀、飲食起居、衛生習慣等行為規範,由其內容可以推測本件掛圖為1968年頒布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以前,國民學校(今國民小學)的「公民與道德」科目教材。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62~196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