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立達出版社發行《公民與道德》第二冊教學掛圖

1.本件為立達出版社發行《公民與道德》第二冊教學掛圖,內附15張單面、全彩印刷的教學掛圖。每張掛圖依據單元內容的多寡附有1至6格插圖,每張掛圖右上角皆印有課程週期與單元標題名稱,插圖內印有大字單元標題,以及小字的內容說明,標題與內容說明為標楷體黑色字樣,字體右側皆附紅色小字標註注音符號。掛圖各單元圖繪學生在校園與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的禮儀,包含敬禮、讀書遊戲、飲食、衣服、居住、行止、身體衛生、環境衛生、授受、謹慎、廉恥、負責、創造、仁義。 2.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在教育方面除了積極重整語言秩序,推行「國語」運動,公民課程也因為教育目標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尤其受到政府重視。小學的公民科課程,在1968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以前位列第一科,並編列獨立教科書,以教授學童「忠敬、孝順、仁愛、健康、勤儉、整潔」等思想觀念為主要的課程內容。此後,課程標準幾經修訂,1962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版國民學校課程標準,確立小學品德教育課程稱作「公民與道德」科目。1968年,教育部公布「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同時頒布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將小學的「公民與道德」科目改稱「生活與倫理」,以教授日常生活德行為主。本件圖繪出自於教科書《公民與道德》第二冊,推測為1968年以前,小學公民科稱作「公民與道德」時的繪圖教材 。 3.本件教材出自於立達出版社,為二戰後初期以出版教科書為主之民間業者。臺灣中小學教科書的發行制度,大致可以1968年九年義務教育推行為第一階段之分界。1968年以前,教科書採統編、審定並行制,意即除了國立編譯館之外,民間出版業者可經教育部審定,出版教科書。1968年以後,改為全面統編制度,中小學教科書統一由國立編譯館編輯出版,原先的出版業者則改為聯合印行方式,依比例給予補償。立達出版社因此制度變化,亦於1968年後未再有進一步活動。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62~196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