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貝多芬BEETHOVEN腳踏風琴

1. 據捐贈者描述,本件風琴原為民國40年左右妹妹嫁到臺北,妹婿買給女兒學音樂,由於彈沒幾年改換鋼琴,妹妹又將風琴轉送給自己的兒子,還特地將風琴從臺北運到臺南,但兒子沒音樂天分,學彈一陣子就沒彈了,風琴一直擺放至今。 2. 本件風琴為貝多芬牌(Beethoven)腳踏風琴,風琴外型方正似一張小長桌,通體塗佈黑褐色漆,琴蓋內側中央有一綠色豎琴BEETHOVEN徽章商標,單排鍵盤共有49個黑白琴鍵,音域有4個八度,其中1、2兩個琴鍵疑似內簧片鬆脫無法發聲,中央偏右段之9個白色琴鍵上貼有以注音符號書寫的「ㄉㄡ、ㄖㄨㄟ、ㄇ一、ㄈㄚ 、ㄙㄛ 、ㄌㄚ、ㄒ一、ㄉㄛ(升)、ㄖㄨㄟ(升)」之註記貼紙。下方風琴踏板左側略有鬆脫,但仍能採踏使用,惟音量較小,其餘狀況大致良好。 2. 腳踏風琴又稱簧風琴,是一種小型的鍵盤樂器,主要透過雙腳踩踏底部的踏板鼓動風箱,使氣流震動活動簧片而發聲,音量是由腿膝操縱的氣栓塞控制,或直接從風箱踏板用音栓控制,由於體積小,音色變化較有限。腳踏風琴最早在19世紀初葉至中葉的歐洲和美洲流行,由於兼具體積小、不昂貴、方便搬運等優點,常見於小型教堂及私人宅邸使用。19世紀末由日本傳入中國,至1930年代後逐漸為電子風琴所取代。臺灣地區的腳踏風琴的流行的年代略晚1、20年,戰後普遍用於教堂唱聖詩,或幼稚園、中小學音樂課教學之辦奏樂器。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50~1960, 年代描述: 民國40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日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