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番社采風圖》

關於本件《番社采風圖》,此版本共有20幅圖,包含7張風物畫與11張繪有原住民生活樣貌的風俗畫,並包含2張地圖,本件之畫風之顏色用色及圖說墨跡均較其他版本為深。 本件的《番社采風圖》,其地圖的繪製範圍,包含臺灣南部笨港溪(今北港溪)至沙碼磯頭(今屏東貓鼻頭),與北部西螺溪(即濁水溪)以北到雞籠(即基隆),標記這些地區內平埔族主要村社的大概方位。 按本件的《番社采風圖》版本的構圖與筆法來看,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的《番社采風圖》,及臺灣圖書館的《六十七兩采風圖卷》較為近似。然,又可發現其與上述兩個版本不同之處,除了各版本中所收錄的圖幅數量與畫的內容主題各有不同外,最特別的是,本件之版本是目前所見版本中唯一完整收錄地圖、風俗畫與風物畫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究所的《番社采風圖》版本,僅收錄臺灣原住民的風俗畫和1張繪有臺灣北部原住民村社之地圖,並未收藏繪有物產之風物畫。而臺灣圖書館版本《六十七兩采風圖卷》雖收有風物畫與風俗畫,但缺漏了地圖資訊,而從物產及風俗言之,本件與臺灣圖書館版本構圖相似,然而畫風仍有細微不同,且圖說也有部分訛誤,惟本件作為番社采風圖版本上研究仍具有其意義(宋冠美撰,陳怡宏校改)。本組件原寄藏編號為T2011.002.0002。 而《番社采風圖》一向被視作解讀清代臺灣原住民歷史的重要史料之一。現在所知的清代臺灣原住民風俗圖不下十餘種,但因為庋藏單位分散與資訊零散,使得各版本的臺灣原住民風俗圖尚未完全為人所周知。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