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木雕降龍羅漢像

1.本件木雕降龍羅漢像,作立姿姿態,站於臺座上,表面施作塗裝、安金不見紅粉線盤飾粧佛技法,粧佛局部剝落。羅漢顏面眉頭深鎖,雙眼瞠目,顴骨與下顎凸出,表現忿怒的相貌。顏面與身軀為黑漆,披髮,身軀側身。額戴金箍,身著右衽長衫,露出肋骨,腳穿皂靴。立像挺身以雙足丁字步的姿態站於岩座上,左手橫伸捧珠,右手握拳高舉。 2.羅漢為梵語「阿羅漢」的簡稱,為佛教聲聞四果的極果,十八羅漢信仰源至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大意是釋迦牟尼佛對十六位大阿羅漢與眷屬的付矚,發展至宋代出現十八羅漢之說及圖畫,明清時期十八羅漢已完全取代十六羅漢,且信仰根植於民間。臺灣的情形,文獻可考為今日臺南市的大觀音亭。羅漢除作為信仰與佛理的象徵,也因豐富的肢體語言、不同的形態特徵,而成為藝術創作的題材,而羅漢的供奉各地區也自有其系統。(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