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泥塑地藏王菩薩像

1.本件泥塑地藏王菩薩像,作遊戲坐姿態,表面施作塗裝、安金不見紅粉線盤飾粧佛技法,粧佛局部剝落。頭戴五佛冠,顏面表現青年比丘相貌,雙眼垂視,山根塌、鼻樑短,身著右衽寬袖僧袍、左肩綴有袈裟環釦,袈裟粉線盤飾方格福田衣紋,雙腳套履,於坐騎上。左足垂下、右腿屈膝內伸,左手捧珠橫置於胸臆前,右手呈握物狀高舉於右肩前,持物已缺失,推測為錫杖。坐騎背上覆蓋坐布,坐布又稱座具,坐騎諦聽呈趴伏狀,頭顱單角,抬頭向前,坐騎下為八角形木質臺座。 2.地藏王菩薩或稱地藏菩薩、幽冥教主,名稱源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與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一同被尊奉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地藏王菩薩的信仰在唐代與幽冥信仰相融合,在地獄救度苦難的形象至宋代已深植民間,明清以來則盛行新羅王子金喬覺為地藏化身之說。關於地藏王菩薩的造像,受唐朝大歷年間流行於民間社會的《還魂記》影響,藉此在晚唐五代以後,地藏像多半呈現頭戴風帽、托寶珠、持錫杖的僧侶模樣,並以僧侶來象徵濁世的清流,身旁有文殊師利菩薩化身的金毛獅,金毛獅在《西遊記》改寫為「諦聽」,因而造像常表現成趴伏的形貌,一耳向上、一耳朝下,比擬正在凝聽世間聲音的情況。(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