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梳化打扮成農村婦女的兒童

1.梳化打扮成農村婦女的兒童,是一張黑白攝影照片,採直向版面拍攝,照片貼附於素面卡紙上,相片下緣的卡紙上有「北聲藝術人相」的標記。本件照片主題為兒童特別打扮成農村婦女的樣子,畫面中間有2名兒童,兒童皆畫眉毛、嘴塗口紅,2人手牽著手看向鏡頭,畫面右側的孩童另一手則提著繫有花朵裝飾、但並無裝載任何物品的編籃。2名孩童皆頭綁著頭巾,頭巾的固定綁結繫於下巴與脖頸之間,身穿素面長袖上衣與長褲;其中畫面左側的孩童腰間繫綁著長巾,腳穿淺色涼鞋,右側的兒童則穿著瑪麗珍鞋。照片拍攝背景位在一棟建築的前方,2名孩童的後方還有許多兒童圍觀看向鏡頭。人群的背後則可見建築物屋樑結構與屋頂一隅。 2.日治時期,日人引進了現代化教育,除了語文學習等靜態課程之外,也將遊戲和體操課結合,發展出舞蹈、歌唱、戲劇表演等藝術教育活動,例如童話劇、童謠歌唱、歌舞劇等。除了課程之外,學校的每學期或學年也會安排學藝會,或是在每年重要節日或慶典上,推派表現優異的學生上臺表演才藝,例如舞蹈家蔡瑞月、李彩娥等,皆是曾在日治時期的學校中表演舞蹈,而後深造返臺,再投身舞蹈教育事業者。日治時期校園的學藝活動,開啟了臺灣表演藝術教育的新頁,而後的臺灣兒童教育,也持續將藝術課程列入課綱之中。本件照片中的孩童頭上皆包裹著頭巾,手持提籃,並有化妝,顯見並非一般孩童的日常裝扮,推測是學校舉辦特別的表演或慶典活動而做的打扮。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50~197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