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師生戶外同樂活動

1.師生戶外同樂活動,是一張橫幅彩色照片,照片主題為戶外公園廣場教師引領學生一起遊戲的活動照片。照片中的教師在畫面中間,身穿短袖上衣,腰繫皮帶,穿著長褲與皮鞋,一手高舉至頭,一手拉著身旁男童的手臂,一腳離地似正要奔跑,並仰頭大笑。教師身旁的男學生蹲著圍繞教師一圈,其中一名被老師拉起;畫面左方另有一群女學生,女學生呈2排站立,有的拍手叫好,有的跟著手舞足蹈,所有學生皆因教師的舉動而展開笑顏。照片中的背景為戶外之公園,人物活動在平坦泥地中,學童後方可見弧狀金屬柵欄,柵欄另一端有樹木、矮叢等各式植栽。照片遠景尚有樹林和矮牆,以及穿梭其中的孩童們。 2.臺灣的兒童遊樂園起源自日治時期,主要為總督府以兒童健康發展為考量,在全臺灣興建運動遊樂場,整個日治時期至少建造了15座。最早開始興建的遊樂園於大正年間(1910年代)建立,位在臺南公園,但設施較少,以基礎設施為主,如盪鞦韆、溜滑梯等。大正至昭和年間(1920至1930年代),遊樂園興建數量越來越多,設施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地點則大部分為在公園內。其中1930年代臺灣也出現具代表性的大型遊樂園,例如:臺中市兒童遊園地、嘉義市兒童遊園地、與圓山遊園地(今臺北市中山遊樂園前身)。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後,公園綠地的設置在都市規劃上更加普及,公園內的設施除了植栽、涼亭與坐椅外,鞦韆、溜滑梯、翹翹板等兒童遊樂基礎設施也普遍在各地公園中設置。本件照片的拍攝背景即位在公園之中,學童除了遊樂設施之外,也在公園空地之中遊戲、玩樂。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50~198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