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坐在小船遊樂設施中的孩童

1.遊坐在小船遊樂設施中的孩童,是一張橫幅黑白人像照,照片主題為2名兒童一起坐在遊樂場中小船上的合照。照片畫面背景在戶外公園或廣場上,人物後方之遠景可見各式樹木植栽,包含常綠樹與落葉樹。畫面主要之2名人物坐在一木製小舟的一端,小舟並未位在水中,而是位於草皮之上,推測是作為兒童遊樂設施的遊戲器材。2名兒童之中,畫面右方的女童身穿長袖有領、排扣裝飾的洋裝,短髮,頭戴髮飾,肩背隨身包,坐在畫面右側小舟座位中看向鏡頭;另一名男童穿著棉襖、棉褲,肩背小包,坐在小舟的尖端附近,一手扶著坐椅,一手扶著船身,看向畫面右側。 2.臺灣的兒童遊樂園起源自日治時期,主要為總督府以兒童健康發展為考量,在全臺灣興建運動遊樂場,整個日治時期至少建造了15座。最早開始興建的遊樂園於大正年間(1910年代)建立,位在臺南公園,但設施較少,以基礎設施為主,如盪鞦韆、溜滑梯等。大正至昭和年間(1920至1930年代),遊樂園興建數量越來越多,設施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地點則大部分為在公園內。其中1930年代臺灣也出現具代表性的大型遊樂園,例如:臺中市兒童遊園地、嘉義市兒童遊園地、與圓山遊園地(今臺北市中山遊樂園前身)。除了大型遊樂園,設有盪鞦韆、溜滑梯等基礎兒童遊樂設施的小公園也在居住區和風景區中逐漸廣設。例如臺北市大正町遊園地即設在日人集中居住的高級社區中,遊樂園在大正10年(1921)啟用,園中設有鞦韆、溜滑梯、翹翹板、白鳥船、游泳池等遊戲設施。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50~198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