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兒童於寺廟前與石獅合照

1.兒童於寺廟前與石獅合照,是一張以2名孩童為主題的攝影照片,黑白照片,以橫式版面拍攝。照片中,1名孩童站立於畫面右側,雙手垂放身體兩側,兩腳併攏,看著鏡頭微笑;另1名孩童兩腳跨坐在獅子雕塑上,一手靠在獅子頭首上,身體略微前傾,將臉靠在手上,兩眼看向鏡頭外之左前方。在孩童的服裝上,2名兒童皆穿著有領的印花圖案短袖上衣與短褲,露出大腿與膝蓋。男孩跨坐的獅子雕塑呈開口狀,兩耳翹起,脖頸雕飾鈴鐺,面朝畫面右側。照片拍攝的背景除了獅子雕塑之外,還可見到右側遠處立有寫著「十方法界」等字樣的圓柱,以及畫面右側邊緣可見帶有龍形雕飾的龍柱,可推知拍攝背景位於臺灣某處寺廟的門口。 2.本件照片中的孩童趴在獅子造型的雕像上,為臺灣寺廟中常見的建築雕飾,通常為石雕,材質多來自泉州的隴石、青斗石,或產自臺灣的觀音石。石獅在大型寺廟中的擺設位置多在山門牌樓外或廟埕前方,也常見於廟宇內外的石欄杆柱頭上;一般寺廟則將石獅擺置於進出廟宇時中間的大門,即三川門門檻兩側,象徵廟宇大門之守衛。石獅為一對,在臺灣廟宇傳統上一般是將雄獅置於左側、雌獅置於右側。在造型上,雄獅多為張口狀,姿勢為腳踏繡球,而雌獅則作閉口狀,並有幼獅於足下嬉戲,兩者的姿勢分別代表著「賜求」與「太獅少獅」之意。臺灣寺廟中的石獅整體造型較為矮小肥胖,相較於中國北方石獅的威猛形象,臺灣的石獅較為平易近人、具有趣味性。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50~198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