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4吋12裝單張膠片白瓷沖片筒

1. 本件根據捐贈者涂寬裕先生之描述,採集自臺南市康樂街南北照相館,該店老東家於日治時期在日本攝影師開設之寫真館擔任學徒,二戰後居住於臺灣的日僑被迫返回日本,日籍攝影師父將寫真館帶不走的攝影暗房器材留在臺灣,戰後由臺灣徒弟繼續接手照相館之營運,因此該店中保留部分當時所留下的暗房器材。 2. 本件為4吋12張裝單張膠片白瓷沖片筒,為日治時期寫真館(照相館)用來沖洗單頁膠片(sheet film)用以浸泡顯影液、急制液(有時省略此步驟)、定影液、或清水的小水槽,一次至多可沖洗12張4X6吋的黑白底片。 3. 沖片筒外型呈四方筒狀,四角方角轉,器身內底及四壁內外施白釉,內壁左右兩側各帶有13個突起,形成12道細溝槽,主要用來放置4X6吋的黑白底片,避免沖片時底片相互沾黏或變形而造成影像損失。使用時先在暗房內將底片插入溝槽中,然後將顯影或定影液等藥水倒入筒中,使底片充分浸泡,待計時完畢後,將藥水倒掉進行下一步驟。本件器底平坦未施釉,因長久使用帶有大片黃褐色污漬,器身一角曾破裂,原使用者以10根鋦釘修補復原,以便繼續使用。 4. 本件鋦釘修復側印有「特許一七一○二」藍色橫式長方形章。經查日本特許廳專利檢索網站無此17102號專利資料(可能為戰前申請之專利,二戰轟炸時檔案損毀),因此無法得知專利內容。本件於歐美黑白攝影暗房器材中發現相似功能或型制之沖片筒,惟材質為金屬或塑膠製,且底片放置方式多為夾吊式,因此推測本件可能是日本專利發明之內置溝槽式陶瓷沖片筒。 5. 另本件鋦釘修復對角器底有一「瀨450」印記,經考證此為日本在二戰期間實行統制經濟時期所製造之「統制陶器」標誌。統制陶器係指自昭和15-21(1940-1946)年間所生產的陶瓷製品,此時期所燒製的陶瓷器皆強制標示燒製陶窯標誌及其編號,從此標記政府與消費者可得知來源資訊,包括生產者標示記號、工廠編號、製造者記號等各種標記,因此此編號又稱「統制番號」。1937年後日本因與中國發生七七事變,並與英美兩國長期關係緊張影響,日本政府施行經濟統制,企圖控制全國經濟活動,以控制物價並取得戰爭利益。在窯業方面企圖以陶瓷器製品取代銅鐵等金屬製品之生產與流通,陶瓷器的種類、規格、產地、產量等皆有管制,並制定公定價格表規範販售流通。本件「瀨450」為生產地區代碼與窯口號之代碼,意為瀨戶地區(今愛知縣瀨戶市)編號第450號窯製品。愛知縣瀨戶地區所生產的陶瓷器稱之為「瀨戶燒」,自日本平安時代開始,此地便以陶瓷業聞名,中國明代以後逐漸成為日本重要陶瓷外銷輸出地,大正、昭和時期愛知與歧阜兩縣更因窯業快速現代化,窯業產能占全國飲食器皿生產八成以上。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日本愛知瀨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