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謝招治《水荒》

1.謝招治《水荒》,又名光復後嚴重缺水,直幅、水墨畫,繪於2010年,畫作上右上角落款蓋印題字為「水荒、戰後台北市人口激增,自來水供應不足,市民苦不堪言,市面上流傳著「自來水,不來水,水費照樣給」的怨言。當時的黃啟瑞市長,感受到市民受無水之苦,非常著念,找專家研究,開深水井的構想,結論是先開幾個井試試,結果不錯,於是市府就向省府借款,再用市民繳的水費歸還,其開鑿了廿一口深水井,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水荒問題。民國九十九年夏招治寫」之落款字樣。 2.繪者自撰圖說為: 「戰爭剛結束的臺灣,百廢待舉,各種公共設施都破壞殆盡,剛由日本政府接受下來的臺灣,是個爛攤子,中國政府苦於財政困難,無法大力建設,連一支筆,都要主管去想瓣法找來,市政千頭萬緒。當時當臺北市民政局長的黃啟瑞先生,為了解決市民的水荒,他看到家裡不斷湧出供全家人飲用的井水,因此而得到靈感,在與幕僚研究之後,認為這個瓣法可行,於是決定先在市區挖一、兩個深水井看看,結果不錯。他立即向省政府申請貸款,這一筆錢在以後收了水費之後再歸還,於是挖了十個深水井來應急,後來真的解決了臺北市民的水荒。」 3.畫作描繪大家提著水桶排隊接水的情形。當時的民政局長黃啟瑞為繪者的二舅舅。 4.本件曾於2011年臺北市社教館「一隻彩筆畫當年」、2012年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記憶」等處展覽過,被家屬整理畫作,歸類為「光復後的臺灣」系列。 5.畫稿第20冊「民國九十九年招治故事畫草稿」有本畫之手稿,畫稿中的創作年代記錄為2010年7月29日完畫。

基本資訊

  • 日期
    準確日期: 2010/07/29~2010/07/2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北市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