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謝招治《臺灣光復後的飲食變化》

1.謝招治《臺灣光復後的飲食變化》,橫幅、水墨畫,畫作上左上角題字說明為:「台灣光復後本地人飲食的改變。遠遠傳來陌生口音的叫賣聲,「包子、饅頭!」 聽不懂又看不懂他賣的是什麼?小販介紹「這叫饅頭,包豆沙餡的叫豆沙包,很好吃喔!」。雖然鄉音很重,總算聽懂了。後來街上出現豆漿店,燒餅夾油條配豆漿,是他們的早餐。西門鐵道旁有一家「苟不理餃子館」,衡陽路上有一家「三六九麵館」,賣的是小籠包、鍋貼等小吃。」 2.繪者自撰圖說為: 「臺灣光復後,本地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改變,外省人帶來的麵食食物漸漸的加入了我們的飯桌上。光復當初第一個出現在街上的叫賣聲,就是:「包子饅頭-好吃的豆沙包,饅頭」,那時候還聽不懂外省話的本省人都聽的霧煞煞。那個叫賣人的來到眼前,看他從木箱的保溫用小棉被裡,拿出圓球般的白白的東西,他解釋說:「這個叫饅頭,還有包豆沙餡的叫豆沙包,很好吃喔!」。後來街上陸陸續續出現更多外省人的食物,早餐店的豆漿配燒餅油條,小吃店的水餃、韮菜盒子、蔥油餅、蘿菠絲餅、大魯麵、元宵...等等不勝枚舉,這一些食物變成現在大眾化的食物,本省人常吃的食物反而不見了。」 3.本件曾於2011年臺北市社教館「一筆彩筆畫當年」、2012年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記憶」等處展覽過,被家屬整理畫作,歸類為「光復後的臺灣」系列。 4.推測畫作年代為2005-2011年之間,為繪者於2005年開始學習水墨,至2011年臺北市社教館「一筆彩筆畫當年」特展9月展出之前所繪。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2005~201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北市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