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謝招治《日丸便當》

1.謝招治《日丸便當》,直幅、水彩畫,繪於2000年,畫作上右下角有「謝招治 2000」之落款字樣,繪者自撰圖說為: 「我讀公學校四年級時,由一位日籍女老師甲婓美智子先生擔任級任老師。一直到畢業為止,高年級女生班要學習禮儀、烹餁、縫紉等家事課。縫紉課學的最多,從縫鈕扣、抹布、短褲、烹飪衣(圍裙)、洋裝、和服等,還要學刺繡、編織等手工藝科目,在這三年期間,我們就要把女生該學的基礎學好。 我讀六年級時是第二大戰期間,物資缺乏,食物更缺,校長要學生帶日丸便當來吃,表示學生們有愛國心,其實是要解決每個家庭都沒有什麼菜給小孩帶便當的困擾,只要在白飯中央放一粒紅酸梅配飯,一餐就解決了。每當吃飯時老師會巡視全班,看看同學們吃什麼菜。我們吃的是冷便當,學校不會給學生蒸便當的,值日生會去廚房提一壺開水來,把開水倒在每一位同學的便當蓋裡,給同學配飯吃。 日丸便當是用鋁製便當盒裝的,用久了,便當蓋會被酸梅的酸腐蝕穿孔,同學當中就有這種狀況發生。」 2.本件曾於2010年臺北市社教館「光陰的故事」、2012年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歷史街區)「艋舺記憶」等處展覽過,被家屬整理畫作,歸類為「戰時生活」系列,刊印於《招治阿嬤的故事畫與話:光陰的故事》第22頁。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2000~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北市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