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謝招治《中秋柚子香》

1.謝招治《中秋柚子香》,直幅、水墨畫,畫作上無落款字樣,繪者自撰圖說為: 「八月中秋時節是柚子的盛產期,記得小時候,我們吃的柚子是,像人頭那樣大的大柚子,俗稱斗柚,有紅、白兩種,水分多小孩吃一大瓣就就快飽了。斗柚的皮很厚,可以製成柚仔糖,比冬瓜糖多帶一點柚子的辛香味。當時的生意人很節儉,還會動動腦,廢物利用兼環保之外,又可以增加一點家庭收入。我的叔父在賣水果,到了中秋就賣柚子,祖母都會把柚子皮收集起來曬乾,再煮成柚仔糖來賣。還記得小時候把柚子皮拿來當玩具,將它放在頭上當帽子戴,真好玩。當時文旦柚雖然也有,但產量比較少又貴,斗柚香甜,汁又多,是很受歡迎的水果,現在反而是看不到斗柚。這一些故事,都是我們老一輩的人難忘的回憶。」 2.畫作描繪中秋節時柚子是相當應景的當季水果,一家人相聚團圓,一起賞月、「殺」柚子、吃柚子,是最幸福不過的事,小朋友們更是喜歡拿柚子皮當「柚皮帽」戴,既好玩又有趣。在1930-1950年代的臺灣,那時流行吃的是卵球形或長球形的斗柚,洋梨形的文旦柚還不常見。 3.本件與另一幅水彩畫《中秋佳節》同為中秋節柚子題材,曾於2011年臺北市社教館「一隻彩筆畫當年」、2013年博仁綜合醫院「光陰的故事之四」等處展覽過,被家屬整理畫作,歸類為「生活習俗」系列。 4.推測畫作年代為2005-2011年之間,為繪者於2005年開始學習水墨,至2011年臺北市社教館「一筆彩筆畫當年」特展9月展出之前所繪。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2005~201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北市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