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農戶唐文在來種肥料分配繳穀通知單

農戶唐文分配在來種肥料繳穀通知單,以336.50公斤的稻穀交換200公斤硫酸錏、25公斤氰氮化鈣、120公斤過燐酸鈣、20公斤60%氯化鉀、40公斤硝酸錏鈣。 肥料換穀制度,1949年大批軍公教人員遷臺,臺灣的糧食供應嚴重吃緊。陳誠特別把李連春找去,問他到底有沒有把握管好糧食問題。李連春坦率回答,只要肥料業務歸他管,糧食問題就不必擔心。陳誠因此決定將肥料運銷委員會改隸為糧食局下轄的「肥料運銷處」,肥料換穀業務自1949年起正式由糧食局接管。自從糧食局開始負責肥料換穀業務後,稻米產量的增長速度便突飛猛進,糧食局也因此掌握大量的公糧,政府無須擔憂軍公教人員的口糧問題,臺灣更能出口稻米到日本。當時臺灣的肥料來源主要包括:美援肥料,出口稻米所換回的日本肥料,以及臺灣自產的肥料。這三類肥料都由糧食局負責運銷,糧食局也就獨佔了肥料的市場銷售權力。但如同其他換穀措施,換穀比例也不是李連春一個人說了算。在肥料供應有限的狀況下,糧食局必須參考實驗數據,掌握稻作生產最適當的施肥數據,以免施肥效果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再據此推算合適的換穀比例。相關數據計算出來後,李連春便去農復會跟蔣夢麟等人討論。待農復會拍版定案,李連春再向臺灣省政府提報。自1960年代起,隨著臺灣經濟起飛,物質生活逐漸富裕,各類換穀政策對農民的吸引力也就逐漸式微,許多現在看來既有趣又難以想像的換穀措施也就停辦。另一方面,當時因美國投資在臺設立肥料廠,臺灣的肥料產能暴增,氮肥不僅能充分供應臺灣內需,同時還能外銷出口,政府開始巴不得農民的施肥量是越多越好。此外,各界反對肥料換穀政策的聲音越來越大,政府最後決定於1973年起廢除肥料換穀制度。戰後糧食局的物物交換史也就告一段落。

基本資訊

  • 日期
    準確日期: 1978/01/01~1981/01/0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