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破損報紙一頁

  此物件為一報紙,由於報紙被撕裂,因而無法確定準確出版日期以及版面等相關資訊,但依據內容可判定為1964年間的報紙,尚能辨識的內容計有〈美國援外展望〉、〈六五年度援外計劃具有三大特色,終點在於亞洲,力圖遏阻共黨侵略〉、〈中日關係重見「低迷」〉、〈如縮手援外勢將種苦果,為著榮譽不應逃避,詹森呼籲繼續戰鬥〉、〈韓越兩國今已成為赤流中的砥柱〉、〈越韓獲巨款,寮國亦受援〉、〈中華民國運用美援成功,大量軍援繼續湧至〉、〈吳義士老父北來迎媳孫,義士將在公路公作,千代子在北開診所〉、〈全省舉重比賽,中重陳勝德破全國紀錄〉、〈墜海慶再生,晴天霹靂痛哭恩人,受林添禎救者心聲〉、〈海空檢疫不及鳥類,傳染病菌易帶入境〉、〈美陸軍部與我東大合作研究臺灣鳥類,與其他各國亦已展開〉等等,以及多篇廣告。   國民黨政府於1945年接收臺灣之始,即派出中央宣傳部整頓臺灣報業,撤廢日治時期管控報紙的許可制度,改為登記申請制。因而雖然日文欄之廢除導致銷量縮減,但管制解除使得戰後初期的「辦報」大增。但是國民黨政府在二二八事件之後,發布戒嚴並且嚴格管控報紙發行,屢以「節約資源」、「端正文化」等理由施行「報禁」。在1958年,政府通過〈第五次出版法修正案〉,掌控臺灣報業。對此當時的香港《星島日報》在社論上指出:「自撤出大陸以來,昨日(修正案通過日)為自由中國最悲慘的一日,是最使人失望的一日!吾人為自由中國亡之命運危,為自由中國之前途哀,天乎!禍降我國,何以至此之極也!」 。(王天濱,2002。154-170)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64~196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