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庭山耕園繪白日炎陽水墨畫

1.此圖為日本畫家庭山耕園於明治丙午年(1906)所繪製,由落款書寫耕園字跡,與其他耕園字跡比對,應為其原作無誤。 2.庭山耕園,名慶藏,明治2年(1869)生於日本國兵庫縣姬路,師承上田耕沖及鈴木松年之門,居住於大阪,擔任大阪繪畫協會委員及大阪美術會顧問,開設大阪畫學校,作為大阪畫壇的重鎮而活躍,擅長畫花鳥畫,昭和17年(1942)卒,享年73歲。庭山耕園「松白鷹」図,谷本古美術,http://www2u.biglobe.ne.jp/~taniguti/B-1614j.htm,瀏覽日期:2012/01/09。庭山耕園畫作現值約數萬日幣,價值並非甚高。 3.此畫應原由在澎湖的日本人收藏,於1945年後,來澎湖接收的游冠英先生在市場購買此畫,因此該畫已因為其朋友題名留念而面目全非,然該題名本身表現了當時來台接收中國軍隊人士的集體心態,有極高之研究價值,建議入藏。 4.游冠英(1923-1976)生平:據游冠英太太游林瑞人女士口述,游冠英為福建福州人,1923年(民國12年)生,就讀飛潛學校(按:其實1926年即併入福州海軍學校,又稱馬尾海校),1945年來臺灣接收,為海軍第三組組長身份(是否即為海軍台澎專員公署馬公辦事處下單位待查),當時為海軍少校(根據口述,當時是否為少校待確認),1952年(民國41)年即退伍。游冠英父親為蘇浙閩海岸巡防處少將處長(中國在1925年成立蘇浙閩海岸巡防分處,海岸巡防處任務為維護領海治安、護漁和海洋氣象預報。) 4.關於戰後海軍接收過程,依據來台接收的海軍將領李世甲之子李作建所言:「1945年10月中旬,李世甲組織了跨海赴台接受駐台日本海軍投降的隊伍,1500名海軍多為福州人,主要領導全是喝閩江水長大的。」參見:見證台灣光復歷史一刻的福州人 ,中國東南廣播公司,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bc/big5/20051025/fjbd102516.html,瀏覽日期:2013/01/09。關於澎湖的海軍接收:「中華民國海軍奉命接收澎湖測天島上之日本海軍基地,同年十二月於島上分別成立海軍台澎專員公署馬公辦事處及馬公造船廠。」,因此推測游冠英也是跟著海軍來到上述兩單位之一接收。 海軍馬公後勤支援指揮部,中華民國海軍, http://navy.mnd.gov.tw/Publish.aspx?cnid=2715&p=43762&Level=35,瀏覽日期:2013/01/09。 5.從船政局建立到抗戰勝利幾達八十年的期間是閩系海軍的黃金時代(基本上就是福州海軍學校培訓出身,民國後的福州海軍學校航海科畢業生十一屆共267人,輪機科畢業生六屆共100人,造船班畢業生共11人,軍用化學班畢業生共11人,飛潛班畢業生三屆共56人, 航空班畢業生三屆共21人。民國後擔任校長的有:王桐、 張斌元、 陳兆鏘、 沈覲宸、夏孫鵬、杜錫圭、 朱天森、 李孟彬、 高憲申等.。其中杜錫圭以曾擔任過上將海軍總長後回任海校校長最為特殊),當時全軍官兵閩籍人數幾達75%,高級軍官比例更高,海軍最高領導人從早期的薩鎮冰到最後的陳紹寬毫無例外全部都是閩北籍;可以說當時閩系就等於中央海軍,兩者是同義字。由圖中有不少人提及冠英學長,推測這位游冠英先生也是福州海校畢業可能性大,(參見:馬尾海校,中國軍艦博物館,http://60.250.180.26/acadmy/na001.html,瀏覽日期:2013/01/09,及中國海軍的派系之爭,中國軍艦博物館,http://60.250.180.26/library/library/read/4seas.html,瀏覽日期:2013/01/09) 6.文物取得脈絡及題名背景內容: 民國34年來台接收的游冠英在澎湖的市場購得此畫,當時前後幾年有朋友來訪就會請其在上面簽名題字:最著名者為俞柏生(1913年生,江蘇宜興人),,官至海軍副總司令,後任海軍二級上將。還有擔任臺北帝國大學接收委員,並兼任海洋研究所所長的馬廷英博士,都在此畫上題名過。根據口述,畫中人物多為學長同學學弟,或海軍同袍,或如前述的人員。至於英文題名則為當初來澎湖接收時的美軍快艇的艇長。(以上為游林瑞人女士口述,其他資料來源:中国海军的兴衰史6,360doc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129/16/112480_250991113.shtml,瀏覽日期:2013/1/11。俞柏生,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4%BF%9E%E6%9F%8F%E7%94%9F,瀏覽日期:2013/1/11。馬廷英,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5%BB%B7%E8%8B%B1,瀏覽日期2013/1/11。)題名或題字者多與游冠英有交往關係,應該都是海軍中同袍及前後學長學弟居多。題名有如:冠英學長儒雅風流,抗戰勝利來澎參與受降??,獲敵人明治時畫旗(即日本國旗)一幅,余觀是旗黯淡無色,當明治維新之際,已有亡國之徵,??冠英所得,?復仇之願......。還有戰爭結束後,嘲諷日本:國介中蘇美大邦,妄圖稱霸太平洋,耕園識勝田中奏,故畫斯旗警日皇。(該題名署名丁亥年即1947年)。當中題字其他有名者如陳昌同,為1941年1月1日於福州抗日戰爭時,擔任海軍陸戰隊第二營營長曾馳援嶺頭門,鞏固陣地。(參見:李世甲与鼓岭,福州晚报20121020期, http://epaper.fzen.com.cn/shtml/fzwb/20121020/41713.shtml,瀏覽日期:2013/01/09) 7.題名內容代表意義,當中除可瞭解當時海軍的人際網絡外,也可得知當時接收臺灣的中國軍官集體心態之一般。以海軍為例,「同樣是優秀海軍艦長出身的李作健告訴記者,當年考入福州海軍學校後上的第一課,就是講中國海軍要雪甲午恥。抗戰時海校輾轉數千里,數次搬遷,但有一塊牌匾從來高掛在學校里,這就是''雪甲午恥''」這代表海軍對於甲午海軍戰敗耿耿於懷,擊敗日本成為中國海軍的潛意識。而在抗戰勝利後,在敵人的國旗上抒發己見,更常為一種宣洩這種民族恥辱的管道。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06~1906, 年代描述: 由畫作落款有明治丙午年推斷為1906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日本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