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光復前後十個年地積實績表〉

1.此件為〈光復前後十個年地積實績表〉,由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繪製,以直條圖及圓餅圖型式呈現,時間涵蓋民國31年至民國40年(1942-1951年)之10年間。土地依灌溉方式不同分為「輪作式灌溉區域」(輪作區、特殊區)及「特別地區」(單期田、兩期田、輪作田),本圖表記錄各區之「土地面積」及「灌溉方式區別百分比」。 2.灌溉地績有兩次較為明顯的變化,反映出水利組織變遷的狀況。第一為民國33年(1944年),灌溉區域面積較前一年驟增40,464公頃,係因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與斗六郡水利組合、虎尾郡水利組合、嘉義郡水利組合、新營郡水利組合、新化郡水利組合、新豐郡水利組合合併為嘉南大圳水利組合,此六個水利組合範圍統稱為「特別地區」。第二為民國37年(1948年),灌溉區域面積較前一年驟減13,061公頃,係因斗六大圳之興建,於1947年9月,將「斗六農田水利協會」獨立分離。 3.承上,表格中紀錄為「斗六水利委員會」,然而1947年分離時正確名稱應為「斗六農田水利協會」,推測係因該圖表製成時期為「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時期(1948-1956年),故出現寫法上之出入。 (曾祥宇、莊竣雅撰寫)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51, 年代描述: 1951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