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光復前後十箇年水稻作灌溉水深及雨量利用比較實績表〉

1.此件為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製作之〈光復前後十箇年水稻作灌溉水深及雨量利用比較實績表─三年輪作式灌溉區域〉,以直條圖方式呈現,時間涵蓋民國30年(1941年)至民國39年(1950年)之10年間,記錄「三年輪作式灌溉區域」下烏山頭系統灌溉水深、濁幹線系統灌溉水深、降雨量並有效雨量之統計。 2.表格說明:一、降雨量係指水稻灌溉開始至斷水期間之雨量。二、有效雨量是降雨量得利用灌溉之雨量依過去實績六月五成,七、八月各四成,九月六成。但依照本表之灌溉水深比較水稻作一季之用水平均四台尺對除利用之降雨量比較計劃尚差甚遠,須要改進。三、降雨量並有效雨量欄之紅色框線係有效雨量利用狀況。 3.民國34年之降雨量(176.8公分)及有效雨量(84.0公分)為10年間最高,但有效雨量利用狀況(25.8)為10年間第三低。而民國33年及民國35年的濁幹線系統灌溉水深甚高,分別達204.6公分及180.4公分。 4.由統計可知,水稻灌溉開始至斷水期間之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24.5公分,然而有效雨量年平均之利用狀況僅33.3公分,又當時水稻作一季之平均用水約需121.2公分(4台尺),若無烏山頭系統及濁幹線系統之灌溉,此區域恐無足夠水源耕作水稻。 (曾祥宇、莊竣雅撰寫)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50, 年代描述: 1950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