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日本帝國郵票

1.本物件為大日本帝國郵票,封面為米色底色,字樣為紅色,印著「大日本帝國郵便切手 臺灣大屯/次高タロコ/新高阿里山 國立公園 臺灣總督府」,內容為幾張郵票。 2.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積極朝向近代國家發展,而全國性基礎建設的完備,是當時近代國家形成重要條件之一,其中即包括自1873年起發展的全國性近代郵政事業。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的郵政事業,其創設的基礎便是來自於明治維新時的經驗。日本在臺郵便局的設置,與軍事接收有密切的關係。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初期,在使用武力鎮壓全臺各地的抗日勢力的同時,為了通新需求而成立野戰郵便系統,野戰郵便局隨戰事活動的推展而設,至1896年3月為止,野戰郵便局幾乎遍佈全臺。同年4月,總督府改軍政為民政,實行普通郵便,由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接管野戰郵便局,負責辦理公眾郵務,其制度與日本本國略同,並根據臺灣地方行政組織進行調整,島內郵政通信機構的設立,配合日本軍事、警察的統治方式,擴張其通信網絡。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除了郵便業務,尚有匯兌、儲金、電信(包括電報與電話)與簡易保險等。匯兌儲金業務始於1896年8月,1906年8月開辦劃撥儲金業務。電話業務始於1897年3月,澎湖守備軍隊及澎湖郵便電信局在媽宮(今馬公)西嶼燈臺間架設電話,此為臺灣電話裝置的開始,之後各機關因事務需求紛紛仿效架設電話。保險事業則是在1927年開辦簡易生命保險業務(即今之郵政壽險)與郵政年金業務。近代郵政制度所帶來的便利性,使臺灣人對其接受度頗高,使得郵政局所數量以及郵便物遞送數量都呈現穩定成長的現象。隨著郵政制度為大眾所接受,「郵趣」(包括蒐集郵票、明信片、郵戳等)風潮也在日治前期由在臺日人引入,再加上總督府長期發行紀念郵票、紀念明信片、特殊郵戳設計等,更促使此一風潮在臺灣各地擴散。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41~1941, 年代描述: 194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日本東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