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防研究院重印《清代一統地圖》

《清代一統地圖》,泛稱《乾隆內府輿圖》,原測繪完成於清乾隆25(1760)年,1925年北京故宮整理時發現,193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乾隆十三排圖》為題名出版, 1932年由該館重印,且重新定名為《清乾隆內府輿圖》。民國55(1966)年4月由國防研究院重印並縮製(比例尺改為二百萬分之一)出版,張其昀監修,改題名為《清代一統地圖》。 《乾隆內府輿圖》圖幅範圍東從太平洋,西至波羅的海、地中海和紅海,南抵印度洋,北盡北冰洋,共104塊圖版組成,其中103張圖幅,一張乾隆詩,原圖比例尺為一百四十四萬分之一,採用桑遜投影法繪製。其特點為經線為曲線,緯線為直線,中央經線不為零度,而為東1或西1;緯度每五度為一排,共十三排,故又稱《乾隆十三排圖》。本圖注重水系的表達和居民點的註記;重視文字的註記而較忽視圖例的表現,且圖例無一致性。 《清乾隆內府輿圖》乃以《皇輿全覽圖》為基礎,並參考《西域圖志》和外國進呈的亞洲略圖,是中國最完善的實測全國地圖,也是一幅亞洲大陸全圖。康熙年間哈密以西地區未能實測,1756及1759年兩次派人前往測量。天山以北由何國宗和努三負責,以南由明安圖負責在1760年測量完畢。然後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訂正補充,並參考中西文獻擴大了範圍,由傳教士蔣友仁續成。普遍來說,《清乾隆內府輿圖》比《皇輿全覽圖》的範圍更為擴充,精度也較為正確;而地圖上緯度比經度好;北部比南部正確。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66~1966, 年代描述: 民國55年4月重印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