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個羅賓漢原住民射日傳說兩個太陽」宣傳文宣

  此為政治文案,標題為「美麗島三色旗 FORMOSATRIBAND-TWILIGHT OF FORMASA」,內容簡述美麗島三色旗的設計理念、闡發歷史意涵。   「美麗島三色旗」的構想源自艾琳達(Linda Gail Arrigo)、陳菊在1979年「鼓山事件」期間,於美麗島雜誌高雄服務處為協助群眾辨識黨外人士所設計的三色彩帶,其紅、黃、綠三色分別代表臺灣農村的紅磚屋、稻穗與秧苗。2009年,高雄市政府舉辦「美麗島30週年暨世界人權影像展」,於捷運美麗島站邀請多位美麗島事件重要人士到場,艾琳達與陳菊也在此重述了三色帶的理念發想。   “Formosa”為拉丁文,意指「美麗」。葡萄牙人在15世紀以降的航海、殖民活動中探索世界,常以“Formosa”為其所見聞之新奇事物冠名,是以在世界五大洲裡皆有以“Formosa”為舊稱的地域。臺灣在早期的歐洲文獻中被標示為“Formosa”,並沿用於日治時期,但逐漸被契合本地口語的“Taiwan”所取代。1970年代臺灣社會的鄉土意識興起,知識份子開始重視在地歷史的挖掘與重塑,“Formosa”與「美麗島」、「原住民」等詞彙所聯繫的開放意象,開始成為有識之士在形塑反殖民認同象徵時,廣泛運用的符號。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