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幼兒風帽

1. 幼兒風帽,外型呈倒漏斗形,圓尖頂,後腦頸部加長後披延伸一塊小布幅至背部,具有防風保暖的作用,後腦側縫有兩條藍色尾端綴黃銅鈴鐺的綁帶,拉至臉部左右側各有一耳狀突起,可綁縛固定帽子於下頷。全帽以藍色棉布為底,頭頂至後頸部加縫紅色羊毛布,紅藍布交界處以藍色繡花布條滾邊。帽子前側正中央鑲縫一藍色塑膠或金屬牌,中央為獅面圖案,外圈圍多朵祥雲圖案。 2. 本件頭圍尺寸較大,推測捐贈者蔡金龍先生周歲所戴之帽。根據高本莉(1995)之研究,此種風帽通常為秋冬所戴,中國宋代戲嬰圖中已有此形制之童帽。一般臺灣民間習俗小孩出生滿一年,臺語叫「度睟」,睟是周年的意思。小孩滿一周歲時,必須準備牲禮和紅龜來拜祖先,而小孩的外婆家也要和滿月時一樣,送頭尾和灴龜來祝賀。不過在早期,這種禮俗只有男嬰才有,如果生的是女孩,多半是不送禮的,顯示當時重男輕女的觀念十分普遍。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46~1947, 年代描述: 民國35-36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