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埔祝賀交禮會活動簡章

  此物件為活動簡章,標題為「皇紀二千六百一年 祝賀交禮會」,活動日期為1941年1月1日,地點於新埔劇場,載活動式次及出席名單。   「皇紀」一詞所指的是日本政府所採用的紀元表,以日本開國之祖「神武天皇」即位之時(推定於西元前660年)為始,因而本物件的「皇紀二千六百一年」一詞即代表1941年。在這樣的背景下,「皇紀」一詞被日本官方運用於國民的精神教化、國家統合,影響最大者為1940年日本政府在戰爭時期提出的「皇紀2600年」。該年,日本政府為了凝聚戰爭中的國民向心力以及對天皇的崇敬,針對「紀元二千六百年」舉行慶典。臺灣方面,則以刊載大量相關廣告、發行眾多相關出版物、在各級學校設立奉置天皇肖像的「御真影奉安殿」或「奉安庫」等措施加以響應(蔡錦堂,2007:76-85)。   此物件是日本為提升國民向心力、對臺灣民眾起教化作用,具備「皇民教化」輔助功能的政治宣傳。日本於1937年發起中日戰爭,開始全面侵攻中國,同年即由近衛文麿內閣在國內發起「國民精神總動員」行動,以「舉國一致、盡忠報國、堅忍持久」為目標,讓國民從精神教育開始,進而捐獻物資協助戰爭。臺灣方面,總督府亦於同年開始對臺人進行「皇民化」改造,主要的項目為寺廟整理與神社參拜、社會風俗的改造、國語普及運動、改姓改名運動以及軍事動員――「皇紀二千六百年」的慶祝便是其中之一。至1940年之前,相關運動皆由總督府倡導,民間自發進行。(林呈蓉。2010:46-78。)到了1940年之後,總督府為呼應日本國內的一黨專政的大政翼贊會,在臺灣成立皇民奉公會。在總督府主導下,「皇民化」轉為「皇民奉公運動」,對臺灣人的同化工程也施行的更加徹底(林呈蓉。2010。204。)。

基本資訊

  • 日期
    準確日期: 1941/01/01~1941/01/0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