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港碼頭

日本時代彩色印刷明信片,臺灣生蕃屋本店發行,於昭和12(1937)年2月17日獲得基隆要塞司令部許可第112號發行。正面圖為基隆港大船靠岸停舶情形。左上角說明文字:「(臺灣)基隆岸壁Departure at Keelung, Formosa:定期船の出帆,嬉しい思ひで旅立ち人,悲しい胸を包む人,あまた一緒に乘せて行く,つきぬ名殘を七色のテープにつなぐ港風景の一つ。」(譯:基隆港碼頭,有定期船班出航,搭船的旅程中有快樂的人、也有悲傷的人,一起出發,繫著象徵依依不捨七色彩帶的港邊風景。)背面印刷有「POST CARD,郵便はがき,昭和十二年二月十七日第一一二號基隆要塞司令部許可濟,台灣生蕃屋本店發行」等字。 基隆港自1899年開始第一期築港工程,先後經過五次築港工程,原預定1946年完工,但因二次大戰爆發使得部分工程尚未完成,是日本時代臺灣與日本內地之間連絡主要的通航港口。昭和年間日本至臺灣的航路,主要有基隆神戶線及高雄橫濱線2條,皆屬命令航路(補助航線),其中航行於基隆神戶線的船隻有大阪商船的扶桑丸、蓬萊丸、高千穗丸、瑞穗丸,以及近海郵船的吉野丸、朝日丸、大和丸。此外,基隆港於1927年臺灣日日新報票選時,獲選為「臺灣八景」之一。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37~1937, 年代描述: 昭和12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灣臺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