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壁鎖局部構件

本文物為壁鎖的局部構件,壁鎖又稱鐵剪刀、鐵絞刀,為西式建築的構件,英文為anchor,即錨之意,意指本構件具有錨的功能。壁鎖為鐵件,以鐵條前端釘入牆壁,穿過牆壁後再釘進木樑中,功能為穩固牆壁與樑的接合度。鐵條後端則作成彎鉤狀,勾住另一件垂直向鐵件,使露在牆壁外面的鐵件牢牢貼附在牆壁上,此垂直向鐵件即為本文物。臺灣的壁鎖,露在牆壁外的鐵件有剪刀形、S形兩種,西方則有許多為直線形,本件則為剪刀形。本件壁鎖一面沾附白灰,為與牆面附著面,顯示此壁鎖應為由建築上所取下。本件尚有兩小條斷裂的ㄇ形與L形鐵條,應為穿入牆壁鐵件的後端鉤狀部分。壁鎖打製難度不高,難以由外形判斷年代,但由本件壁鎖繡蝕度尚不嚴重,推測可能為日本時代以後製作。 臺灣傳說壁鎖是荷蘭時代由荷人所傳入,在臺灣此項構件只分布在臺南附近廟宇或民居的山牆上,此說有可能為真實。但中國江蘇、山西等地亦有此構件,因此壁鎖傳佈的來源和過程尚待考證。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895~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