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觀察雜誌社出版《觀察》週刊第15號

  此為觀察雜誌社1988年4月9日出版的《觀察》週刊第15號,內容計有〈蔣孝武、鄧樸方秘密接觸?〉(陳叔通)、〈有沒有「第三類接觸」?〉、〈海峽兩岸遙相呼應:台灣可幫助中國大陸發展〉(經濟學人)、〈老鼠怒吼!-台灣觸發反美情緒!〉( 香港「遠東經濟評論」)、〈宮廷派絕地大反撲!-蔣孝勇涉及「十八個工程弊案」!?〉(簡中興)、〈情治單位「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何山)、〈「黑機關」裡的「黑預算」〉、〈「大湖事件」是」美麗島事件」的翻版?〉、〈朱高正:「國民黨有種就逮捕我!」〉、〈「國大全聯會」是」非法團體」! 〉、〈寫在「末代皇帝全傳」的前面〉(鄧維賢)、〈探視黃華,人潮絡繹不絕〉等。   此物件為《觀察》雜誌,為《政治家》雜誌被查禁後的接續刊物,於1988年創辦,主要的創辦人為鄧維楨、《民主叢書》、《觀察》等。鄧維楨為《大學雜誌》的創辦人,此雜誌於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為臺灣社會帶來監督政府、社會改革的風氣,而到了美麗島事件後,造成民眾對政治議題的關心,鄧維楨也隨之創辦《政治家》雜誌介紹黨外人物,也加以介紹黨外的活動以及評論政治時局。鄧維楨在在臺灣文化界活動,參與創辦遠景、遠流、長橋、鹿橋等出版社,也為重要的黨外人士。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創作地: POINT (121.55825 25.03736)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