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縱橫雜誌社出版《縱橫》週刊第62號總號109號

  此為自由鐘雜誌社於1981年7月出版的《縱橫》周刊第62號總號,內容計有〈國共老美的「三角習題」-白魯恂眼中的中國「情意結」〉(大砲譯)、〈「組黨」「阻擋」誰怕誰?-黨外真乃輕舟已過萬重山?〉( 徐安政)、〈康寧祥的「虎落平陽」-與陳水扁是「咬牙」抑是「咬耳朵」?〉(康有為)、〈政治衝突的「危機」與「轉機」-黨內外重啟溝通的政治觀察〉(林安台)、〈中美貿易談談停停的困境-由蕭萬長「一枝獨秀」的勞瘁談起〉( 彥薰)、〈報業王國誰主沈浮?--中時、聯合「挾洋自重」外一章〉(董今狐)、〈台灣:舶來品的「天堂」--日本人對台灣生意經的微探〉(關柴仁)、〈龍應台香江言不及義--「國王新衣」的自欺欺人〉(龍忘我)、〈「白」山「黑」水大東北--長白山、黑龍江近況知一二〉(鷺江)、〈中共外匯不足拋售黃金〉(陳冀渝)、〈大陸青年「惡夢初醒」〉(陳冀渝)等。   此件為縱橫雜誌社出版的《縱橫》雜誌,最早於1981年由鄭臨安創刊,由宋文誠主編,為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之一。《縱橫》試圖連接黨內與黨外勢力,讓國民黨能正視黨外勢力,產生兩黨競爭的利民主改革。另外在統獨立場上,《縱橫》雜誌則反對臺灣獨立,偏向統一立場。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創作地: POINT (121.56031 24.89238), 創作地: POINT (121.540995 24.98051)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