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日日新報社出版《臺灣日日新報》第10672號1930年(昭和5年)1月1日第19至22版

  此為1930年(昭和5年)1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第19至22版,此號為該年的新年版,刊載內容有〈基隆港の新運命はこの二目標に懸る 曰く航路貿易の發展 曰く南方漁業根據地〉、〈これからの基隆 臺北より有名にならう〉(基隆築港所長 松木虎太)、〈解禁のご奉公に金塊增產に努める 石炭も本年は好からう〉(顏國年)、〈一念の發起を誓ふ 明るい世界の展開へ〉(加藤守道)、〈基隆の教化運動〉、〈公民教育は交通道德から〉(織木傳吉)、〈本島左傾運動の展望〉、〈農村への公開狀 守るべき十箇條に就て〉(入鹿山成樹)、〈懷疑家の水越知事〉、〈指先で儲ける三百萬圓の工賃 七百萬箇からの製朔 有利な婦人の內職〉(臺中州產業主事 森忠平)、〈共同生活の基礎的條件 第一に互讓の精神〉(臺中州知事 水月幸一)、〈臺中の市況に金解禁はむう響く〉、〈自動車交通では臺中州が全島第一〉等等,並刊有各商業行號的新年祝賀廣告。在此物件中多有提及「緊縮」、「金解禁」的狀況,這是此時期日本正遭受被稱為「昭和經濟危機」的經濟不景氣的影響。   此物件代表的《臺灣日日新報》為臺灣日治時期創辦,並偏向日本官方立場的報紙,也被稱為總督府的「御用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並非日治時期最早創辦的報紙,是由1896創辦的《臺灣新報》以及1897年創辦的《臺灣日報》合併而成。其後《臺灣日日新報》與《臺南新報》、《臺灣新聞》共三報被合稱「臺灣三大御用新聞」,同時也是臺灣當時最大的報社,最終在日治末期的1944年將臺北《臺灣日日新報》、《興南新聞》、臺中《臺灣新聞》、臺南《臺灣日報》、高雄《高雄新報》、花蓮《東臺灣新報》五大報合併為《臺灣新報》,而在戰後《臺灣新報》被國民政府接收改為《臺灣新生報》。(何義麟,2015:26-27)   日治時期的臺灣報紙,就發行機構的性質可分為官、民兩類。在官方方面,有總督府發行的《府報》,以及各州、縣、市、庄等地方政府發行的地方報,如:《臺北州報》。民間方面則有言論親近官方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聞》、《臺南新報》,而貼近民眾立場的報紙則以《臺灣民報》為代表。由於總督府嚴格的出版限制,使得報刊出版門檻甚高,得以籌辦刊物者通常為財團、大型組織或具備豐厚資產者。

基本資訊

  • 日期
    準確日期: 1930/01/01~1930/01/0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座標系統
    WGS84
  • 向量空間資料
    創作地點: POINT (121.508999 25.042441)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