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橙紅色夾砂陶壺,外型呈圓胖的小型瓶形器,口小帶唇,長頸無肩,器身近底部圓鼓,底部帶矮圈足。陶壺質地屬燒製溫度較高的硬陶,器表可見多圈輪修製作痕跡,器身側邊因燒製溫度不均勻,帶有一塊黑暈,口緣與圈足略帶燒製龜裂痕。 2. 本件原始入藏購買資料記錄為卓猴社,由於難以考証,故僅能依此推測為西拉雅族使用之器物。卓猴社約今臺南市三上區平陽里附近,原屬臺南縣左鎮鄉光和村,戰後後因行政區域變更,與石仔崎等二村劃歸山上鄉。卓猴社平埔原住民原自新港社遷入,目前業已散社,其原住平埔原住民後遷入左鎮鄉岡林村,及內門鄉木柵村等地。 3. 西拉雅的祀壺文化源自阿立祖信仰,由於阿立祖(或稱太祖)的信徒會以瓶、甕、矸、罐等「壺體」盛裝水或酒以祭祀,因此「祀壺」成為西拉雅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表徵。祀壺所使用的壺體,基本上只是用以盛裝神聖力量「向水」的器物,並非神像,因此由阿立祖(或太祖)掌控的靈力「向」才是祀壺的核心。作為容器的壺體形式或材質依實際需求而有不同類型,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瘦長有瓶的「阿立矸」或「矸仔神」,內裝之向水強調與阿立祖等神明的意義連接性;另一類所裝的向水只是具有保平安和治病作用,例如應付聚落年度祭儀的大場合,多使用的「向缸」,小型治療性儀式多使用的「向碗」,雖然外表不同,但內隱意義卻是相同的。祀壺所代表的神明,在實際意涵上,約可分成三種性質:有代表整個社群的太祖、公廨祖、老祖、開基祖等;代表家系祖先的阿立祖、阿立母、壁腳(佛)仔、門後佛仔等;以及代表尪姨法力來源的豬仙祖、向祖、向缸祖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