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小型手壓式汲水泵浦

1.本物件為1金屬製的揚水器具,為小型的手壓式汲水泵浦,整體分成3個部分,上半部為把手部分,把手為金屬製,並有2顆螺絲來連接中間主體的部分,頂端的螺絲並有連接下面1直桿,物件中間部分應為主體部分,形狀類似茶壺,左邊有出水口,右邊有零件連接把手,上半部形狀稍微突出,出水口以下則直立方式呈現,並有3條圍繞泵浦主體的鑄刻紋,下方則以方形金屬片連接,並有使用4個螺絲連接。最後的部分則以金屬直桿連接圓形金屬片,圓形金屬片上有4個圓形小洞平均分布,直桿連接圓形金屬片的部分有以白色止瀉帶纏繞,整個部分以橘色漆上。整體顏色以深色與橘色為主,橘色上半部應為生鏽,下半部則是油漆。 2.汲取井水灌溉田園相當費力,農家為了省力,搶時就有特別裝置的省力器具,臺灣早期較常見的水井汲水省力工具,是「轆轤」與「吊桶」,以後者為多,其方法是在井上架設滑輪,以繩索兩端各繫一木桶於滑輪上,一隻沉入水井鞏汲水,另一隻則已裝滿水徐徐升上,如此一上一下汲水。這些水井有圓洞形上方開口,亦有密閉式,上面加一「幫浦」以手動汲水。 3.日治後期臺灣已引進汲水幫浦方法抽取地下水,使打水的技術向前邁進一步。初期是在各村落利用原來的水井改裝成若干公共汲水幫浦,之後一些較富有的人家或偏遠的獨立戶也紛紛在自家設立,是自來水普遍裝設以前臺灣飲用水和各種需水的最主要設備。新裝設汲水幫浦時必先挖掘一口有地下水的水井,井壁砌牢之後,以水泥封井,留一個取水孔,以鐵管深入井底,鐵管連接水泥地上面的一座汲水幫浦。幫浦以人力上下壓提,運用空氣壓力原理將井水吸引上來,這種汲水幫浦至今有許多還能使用。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