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鐘鼓鑼雜誌社出版《鐘鼓鑼》雜誌第1卷第4期總號4號

  此為鐘鼓鑼雜誌社1983年4月出版的《鐘鼓鑼》雜誌第1卷第4期總號第4號,內容計有〈殺無赦與莫須有〉、〈立法院的權力鬪爭〉(張竑)、〈監察院的派系傾軋〉(應無忌)、〈郭雨新.林義雄.陳鼓應-家在天涯?家在監牢?〉( 郭雄)、〈蘭陽子民的黨外魂〉(蘭陽人)、〈郭雨新與陳鼓應是「非國民」?〉(牧人)、〈黨外的再出擊-展望今年立委選舉〉(潘立夫)、〈開闊狹隘的反共觀念!-胡娜事件的聯想〉(陳星)、〈高資敏搞出名,也得搞分明!〉(陳才伯)、〈略論高雄市的黨外實力〉(同安)、〈張陳二派對壘-北市市議會的派系初是〉(陳知行)、〈台灣的國際地位比香港還不如?〉(阿呆)、〈政治犯與叛亂犯-冷看國民黨的文字遊戲〉(鄭南榕)等。   此物件為《鐘鼓鑼》雜誌,此雜誌的前身為《鐘鼓樓》雜誌,且在1980年「美麗島大審」後不久,就接著創刊,創刊號可謂是美麗島事件專號,然而立刻遭到查禁,於是創刊人黃天福(為黃信介之弟),於1983年1月創辦《鐘鼓鑼》,並自詡做為黨外力量的先鋒,並投身爭取民主政治的「戰場」之中,此雜誌為1980年代崛起的黨外雜誌之一,重要的創辦人黃天福以及陳水扁。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