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縱橫雜誌社出版《縱橫》週刊第41號總號88號

  此為縱橫雜誌社1986年3月8日出版的《縱橫》週刊第41號總號88號,內容計有〈從「護國者」到「誤國者」-國內輿論主持者的病態「民主結」〉(齊明思)、〈向領導者「討回公道」-亞洲政治「返老還童」的期待〉(王業)、〈老K看黨外雜誌社出版《-雙十園給黨外雜誌算總帳〉、〈全斗煥的困頓--內政外交問題的惱人與雜沓〉(關柴仁)、〈柏楊的「政治飯」與「生意經」-頑將玩家何頑之有〉(文恥尤)、〈余先達-不避嫌的證管官僚〉(官有道)、〈羅國雄「樹大好遮蔭」-宜蘭正副議員選舉的幕後〉(張良椎)、〈石永貴「二二五」大脫線-「革新」與「掙錢」的兩無著落〉(梅幸聞)、〈立法院的「老年人與棒子」-又見「佔位子」與「轉枱子」風波〉(柳寄塵)、〈反核武「環球大進擊」〉(凌雨聲)、〈中蘇共開始交換記者〉(陳冀渝)等。   此件為縱橫雜誌社出版的《縱橫》雜誌,最早於1981年由鄭臨安創刊,由宋文誠主編,為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之一。《縱橫》試圖連接黨內與黨外勢力,讓國民黨能正視黨外勢力,產生兩黨競爭的利民主改革。另外在統獨立場上,《縱橫》雜誌則反對臺灣獨立,偏向統一立場。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