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縱橫雜誌社出版《縱橫》週刊第39號總號86號

  此為縱橫雜誌社1986年2月22日出版的《縱橫》週刊第39號總號86號,內容計有〈連戰年連年戰-「人在廟堂身不由己」的忙亂〉(官蕪平)、〈琵琶半遮面的油價〉、〈消基會瞎搞「飛機秀」-自圓其說草草收場〉(李伐松)、〈「菲島大選」囈語奇譚-國內報導菲國大選的怪異〉(梅幸聞)、〈中蘇共「冰泮見先春」-社會主義者的使命復甦?〉(鷺江)、〈陳唐山與彭明敏-補記「台灣前途討論會」的廻響〉(王在民)、〈李秋遠、李文炳「兄弟英豪」-賄選污染下的蘆洲鄉長選戰〉(柳寄塵)、〈「永不退却」的「轉進者」-黃順興的心路歷程〉(董又狐)、〈饒穎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周德發)、〈韓國改憲簽名掀起巨波〉(凌雨聲)、〈夏倫斯基疑似「日本間諜」〉(凌雨聲)等。   此件為縱橫雜誌社出版的《縱橫》雜誌,最早於1981年由鄭臨安創刊,由宋文誠主編,為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之一。《縱橫》試圖連接黨內與黨外勢力,讓國民黨能正視黨外勢力,產生兩黨競爭的利民主改革。另外在統獨立場上,《縱橫》雜誌則反對臺灣獨立,偏向統一立場。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