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縱橫雜誌社出版《縱橫》月刊第5期

  此為自由鐘雜誌社於1981年7月出版的《縱橫》月刊第5期,內容計有〈國民黨的接班人在哪裏?-兩個類型,兩種困境〉(徐策)、〈國民黨新生代的心態及政治前途〉(李震洲)、〈苦僧與犬儒-民主改革運動中「術」與「德」的試煉〉(龍振屏)、〈從政治的寬容到寬容的政治〉(李鴻禧)、〈怎麼可以不急?-讀曾祥鐸先生「年輕人,不必急」〉(黃祖蔭)、〈從代議士到「百里侯」之路-省議員競選縣市長的提名態勢〉(陳國泰)、〈立法院的派系分合與「互助會」風波〉(張化仁)、〈從遺忘到喚醒的山歌-苗栗縣推展客家歌謠近況〉(張典婉)、〈從「白樺事件」看大陸的文藝收風〉(蔡微聖)、〈北愛爾蘭動亂剖析〉(于永建)、〈密特朗會把法國帶往何處?〉(王康鵬)等。   此件為縱橫雜誌社出版的《縱橫》雜誌,最早於1981年由鄭臨安創刊,由宋文誠主編,為1980年代的黨外雜誌之一。《縱橫》試圖連接黨內與黨外勢力,讓國民黨能正視黨外勢力,產生兩黨競爭的利民主改革。另外在統獨立場上,《縱橫》雜誌則反對臺灣獨立,偏向統一立場。   「黨外」一詞主要為非中國國民黨的臺灣政治勢力,而「黨外」政治勢力,主要的宣傳方式為「黨外雜誌」,「黨外雜誌」最早如1950年代的《自由中國》、1970年代的《大學》、《臺灣政論》,後在1980年代「黨外雜誌」發展蓬勃,代表刊物為《八十年代》與《美麗島》,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黨外雜誌」在當時激起了臺灣民眾的民主意識,也逐步促成了言論自由開放。(蕭淑玲,2006,153-155)。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