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十年代雜誌社發行《八十年代》週刊第16期

  此為紙質雜誌,為1985年11月發行之《八十年代》週刊第16期(總號第92號)。本期封面內容計有〈汪敬煦為什麼下臺?〉、〈黨外的公民課〉、〈二○年代臺灣的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新玻員工上街頭〉等。目錄計有(一)社評:國民黨的儀式行為、(二)封面故事、(1)汪敬煦為什麼下台?(謝春生)、(2)臺灣六大情治系統一覽、(三)政治觀察、(1)中常委是活道具?-從三中全會談起(鄭志文)、(2)黨外的公民訓練-探討後援會的報告(徐文展)、(3)國民黨為什麼不敢通過省縣自治通則、(四)特別報導、(1)省市議會的新戰局、(2)台北市議會(秦天隆)、(3)高雄市議會(張清標)、(4)臺灣省議會(李士卿)、(五)新聞人物、(1)一年內要作組黨準備-尤清訪問記(楊丹青)、(2)新玻的小教父-王志勤(顏啓佑)、(六)頭條新聞、(1)鳳山農會「流失」二億元疑案(王真)、(2)選舉併發症-影視歌星被集體動員助選的問題與代價(許守人)、(3)大官捷足「先登」,工人頓腳「走路」-中船公司大裁員經過(張懷德)、(4)新玻員工上街頭(本刊採訪組)、(5)大頭仔的冤大頭-高市在地報貸款曝光始末(莊風和)、(6)軍法人員強渡法院?(洪宜君)、(7)官兵捉強盜-談電影分級制度(張中凱)、(8)此法不通-語文法座談會(本刊編輯部)、(9)保護語文自然生態-歐美國家的一些例子(委瑞芳)、(10)國民黨不喜歡阿拉斯加石油(馬文)、(七)歷史檔案、(1)臺灣一九二○年代的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作者:簡烱仁/譯者:李筱峯)、(八)特稿、(1)尋找新方向的臺灣(作者:白魯洵/摘譯:陳志清)、(九)壓卷人物、(1)度小月中的林洋港 等。   此件為康寧祥發行、江春男總編的《八十年代》雜誌,為臺灣黨外雜誌的重要代表,有「黨外雜誌編輯群的搖籃」之稱,由學者以及新聞界從事批判性的政論,與黃信介發行的《美麗島》雜誌成為「黨外政治」運動兩條路線各自的代表。所謂「黨外」為中國國民黨之外的政治勢力,「黨外」在國民黨政府的治下運用創辦雜誌的方式表達立場、對抗國民黨政府,這些雜誌、出版品被稱為「黨外雜誌」,《八十年代》亦是其中之一。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85~198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