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十年代雜誌社發行《八十年代》第27號

  此為紙質雜誌,以交疊的臺灣地圖與帆船剪影為封面,為1982年10月發行之《八十年代》月刊第27號。本期封面內容計有〈全面檢討國會危機〉、〈劉裕猷該不該辭職?〉、〈戒嚴百分之三的神話〉、〈組黨自由與言論自由〉、〈「博觀」總編輯談查扣事件〉等。目錄計有(一)社論、(1)組黨自由與言論自由、(二)編輯室筆記、(三)讀者投書、(四)目錄、(五)台北話題、(六)憲政專題、(1)全面檢討國會危機(本刊專欄組)、(2)苦澀的六十年代政治改革(張明義)、(3)法統不再是禁忌-記一場有歷史意義的辯論(卓台生)、(4)歷年來改革國會的各種聲音(朱一明)、(5)法統不死,只是逐漸凋零(胡志成)、(6)盡速改造國會結構(陳季安)、(七)政治、(1)為臺灣的民主與人權而努力-甘迺迪在休士頓臺灣商會演講實錄(水圳譯)、(2)九二八黨外中山堂聚會(江水涵)、(3)戒嚴法實施百分之三的神話(謝長廷)、(4)「博觀」查扣事件(高大山)、(5)訪「博觀」總編輯談組黨問題(林惠菁)、(八)議會政治、(1)北市黨外議員纏鬥表決部隊(聞何(聞何)、(2)劉裕猷該不該辭職以謝省民?-看黨外省議員的聯合民政質詢(申嵩雄)、(九)黨外世界、(1)呼喚民主的春天-基隆黨外堅持孤燕精神(高天生)、(十)文化、(1)法律、道德不上班-「金馬獎國際影展」有感(周庚)、(十一)人物、(1)前輩的身影-兼弔陳逢源先生(王大佑)、(十二)包可華專欄、(1)老雷的新劇本(魯植譯)、(十三)漫畫(Co Co. Jan) 等。   此件為康寧祥發行、江春男總編的《八十年代》雜誌,為臺灣黨外雜誌的重要代表,有「黨外雜誌編輯群的搖籃」之稱,由學者以及新聞界從事批判性的政論,與黃信介發行的《美麗島》雜誌成為「黨外政治」運動兩條路線各自的代表。所謂「黨外」為中國國民黨之外的政治勢力,「黨外」在國民黨政府的治下運用創辦雜誌的方式表達立場、對抗國民黨政府,這些雜誌、出版品被稱為「黨外雜誌」,《八十年代》亦是其中之一。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82~198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