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八十年代雜誌社發行《八十年代》第26號

  此為紙質雜誌,以交疊的臺灣地圖與帆船剪影為封面,為1982年9月發行之《八十年代》月刊第26號。本期封面內容計有〈新竹選戰的黨外政見〉、〈王迎先沈冤能白嗎?〉、〈臺灣的歷史不容閹割〉、〈三重警察受賄案內幕〉、〈臺灣的槍桿子會出政權?〉等。目錄計有(一)社論、(1)苦悶的政局、(二)編輯室筆記、(三)讀者投書、(四)目錄、(五)台北話題、(六)選舉、(1)新竹黨外大會師(江水涵)、(2)外交、內政與法統(謝長廷)、(3)「拆厝」與「修理厝」(張德銘)、(4)讓新竹成為政黨政治的模範城(康寧祥)、(5)為什麼要「改革體制」?(林正杰)、(6)嘉義選情撲朔迷離(朱嘉桑)、(七)政治、(1)臺灣的槍桿子會出政權嗎?(陳必勝)、(2)陶百川先生談統一(陳棘蓀)、(3)由法庭到議壇-看市議員陳水扁的議政表現(高大宇)、(4)李璜的怨嘆(徐傳禮)、(5)純孝感恩德的御史(劉姥姥)、(八)法治、(1)人權與警權的對決(陳季安)、(2)多少冤情多少淚-王家子女聆審感受(江靜惠)、(3)新桃花源記(康文雄)、(4)張國洲的「換帖兄弟」(周庚)、(九)經濟、(1)實質外交?凱子外交?-檢討歷次赴美採購之行(蘇軫)、(2)王蔣經濟論戰的迴響(邱秋紅)、(十)新聞自由、(1)兩大報逐鹿美國-看中國時報與世界日報的競爭(伍中德)、(十一)國際政情、(1)多少驚懼多少夢-一個新聞記者的波蘭三年日記(黎賁譯)、(2)比金不能代表猶太人(巴比昂譯)、(十二)歷史、(1)臺灣歷史不容閹割(李哮佛)、(十三)社會、(1)李翰祥「大陸行」留下來的問題(朱一明) 等。   此件為康寧祥發行、江春男總編的《八十年代》雜誌,為臺灣黨外雜誌的重要代表,有「黨外雜誌編輯群的搖籃」之稱,由學者以及新聞界從事批判性的政論,與黃信介發行的《美麗島》雜誌成為「黨外政治」運動兩條路線各自的代表。所謂「黨外」為中國國民黨之外的政治勢力,「黨外」在國民黨政府的治下運用創辦雜誌的方式表達立場、對抗國民黨政府,這些雜誌、出版品被稱為「黨外雜誌」,《八十年代》亦是其中之一。最終,這股媒體趨勢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逐漸式微。

基本資訊

  • 日期
    推測年份(西元): 1982~198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