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獨立聯盟出版《臺灣青年》(TAIWAN CHINGLIAN)月刊第142號

跟臺灣獨立聯盟出版《臺灣青年》(TAIWAN CHINGLIAN)月刊第142號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臺灣獨立聯盟出版《臺灣青年》(TAIWAN CHINGLIAN)月刊第142號有關的相片,第1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臺灣獨立聯盟出版《臺灣青年》(TAIWAN CHINGLIAN)月刊第142號

  此為一紙質雜誌,此書為臺灣獨立聯盟於1972年8月5日出版的《臺灣青年》月刊第142號。   此件的出版者為臺灣青年獨立聯盟,在1965年5月臺獨的重要領袖廖文毅被迫從日本回到臺灣之後,臺灣青年獨立聯盟於該年9月成立,接續扛起日本臺獨勢力的大旗。臺青聯前身為1960年創辦的「臺灣青年社」,由東京大學講師王育德創立,並以日文發行《臺灣青年》雜誌宣揚臺獨理念。其後由於內部幹部認為只發行刊物並不足夠,因此於1963年組織化且改組為「臺灣青年會」,後於1965年再改組成臺灣青年獨立聯盟。改組後除發行刊物宣揚理念外,也曾在1966年美國國務卿出訪京都時,對美國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進行絕食抗議,但在1968年重要幹部柳文卿被遣返回臺的事件後,內部分裂且相關行動漸趨低調,最終使臺獨運動由日本轉至美國發展。臺灣青年獨立聯盟最終於1970年與臺獨聯盟合併,成為臺獨聯盟日本本部。(葉亭葶。2016。269)   在臺灣社會,關於「臺灣獨立」最早的具體事件為1947年發生的「815臺獨案」。在日本戰敗的背景下,一批臺灣仕紳與日本軍官共同研擬了「臺灣自治」方案,但遭總督安藤利吉反對,而後不了了之(陳儀深,2010。140-141)。二二八事件後,廖文毅、史明、王育德、黃昭堂等人在國外展開臺獨運動,並在多國建立臺獨組織。1960至1970年代,臺灣社會發生若干臺獨事件,其中彭明敏師生於1964年所發起的〈臺灣自救運動宣言〉最具代表性(陳儀深,2010。149-152)。解嚴前後,在蔡有全、許曹德、鄭南榕等人士的推動下,「臺獨」在臺灣社會逐漸受人接受。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地名
製造地: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