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燭臺型撥號式電話機

1.本件為燭臺型撥號式電話機,與一般電鈴與機身分開的設計不同,該電話機是電鈴與機身合一。撥號式電話機大概在1917年就已經商用化,其原理為使用撥號盤撥1到0的號碼時,即送出代表該號碼的一串斷續脈衝(Pulse)信號,透過機房的自動交換機接到對方的號碼。 2.臺灣電話裝設始於1897年3月澎湖守備隊架設之各部隊聯絡電話,也在西嶼燈塔及外垵燈塔之郵便電信局(日治時期郵政電信結合)間架設電話,為臺灣「有線電話」之始。1900年在臺北、臺中、臺南、基隆、斗六裝設人工電話交換機,開放市內電話業務。1932年高雄開始裝設自動電話交換機,臺北則是在1937年裝設。此時電話的登記費、基本費以及各種電話使用費率都相對昂貴,但電話所提供的通訊方便性,仍為人所接受。1895年申請電話者約431個,到1944年12月底,計有電話局所194個,裝設電話者有25206個,長途線路334線。戰後1953年起,電信總局配合政府「四年經濟建設計畫」,推動「四年電信建設計畫」,至1975年時,不但電話普及率大幅提昇,並完成「鄉鄉有電話」目標,1980年10月則完成「村村有電話」目標。至1980年代,臺灣的電話擁有數超過350萬臺,當時全世界僅20幾個國家有此水準,普及率在亞洲亦僅次於日本,成長速度則為世界第一。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