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碾布石

1.本物件為臺灣傳統染房用來為染好乾燥後的布料,做最後加工的道具,外型呈中央底部下凹,兩端上翹。 2.碾布石的作用是砑光(除皺壓光)染布,使布料有光澤。這道製程是利用心仔(材質多為龍眼材或茄苳材,直徑6點7吋、長2尺餘的轉子中,插入鐵製芯棒而成)捲起染布,放在瓦形底盤上,再將碾布石置於上層,工匠(石仔腳)站在碾布石上,用雙腳踩著石頭的兩端,左右搖動,底下染布和心仔一起轉動相壓,藉此拉開染布的皺褶,染出有光澤的布。每1個染房原則上會有熟練且有經驗的2至5位石仔腳負責最後加工的工作。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不詳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